PRODUCTS

我们的产品

干部4个兜战士2个兜:徐帅设计的红军军服65式军服沿用

发布时间: 2025-01-03 20:59:41 |   作者: 气泡系列

  世人皆知共和国十大元帅个个战功赫赫,却鲜有人知道,在这些叱咤风云的统帅中,有一位不仅能挥师北上、指挥千军,还能穿针引线、巧手缝纫。更让人惊讶的是,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军装样式,那一颗红星两面红旗的庄严形象,竟与这位元帅有着不解之缘。在军服的口袋设计上,干部为何是4个兜,而战士是2个兜?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?

  提起,在山西五台老家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。1916年,15岁的正在家乡私塾读书。一天,一位从北京来的老先生路过五台,与的父亲攀谈起来。得知徐家曾出过两广总督徐继畬,这位老先生便说:"我在北京见过一份洋文报纸,上面专门称赞过令祖父,说他是东方的伽利略!"

  这番话在年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。后来他翻阅家中的《瀛寰志略》,这本由曾祖父徐继畬所著的名作,让他第一次认识到了世界之大。那时的徐家已经衰落,但书香门第的传统却从未断绝。的父亲虽然只是个秀才,却总教导儿子说:"学问要做到真懂真会,不可半通不通。"

  1924年春,只带着一个布包,踏上了南下广州的列车。这个布包里,除了几件换洗衣服,就是一本《瀛寰志略》。到了广州,他投考黄埔军校。考官问他为何需要来参军,他说:"我要学本事,为国效力。"这份朴实的答复,让他顺利通过了面试。

  在黄埔军校,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。有一次军事演习,他指挥的队伍在劣势情况下,竟然采取了包抄迂回的战术,最终获得了演习胜利。这一战术令考官们刮目相看。

  然而,却因为一件小事,被蒋介石记在了"不够忠诚"的名单上。当时蒋介石经常召见学生谈话,考察他们的政治倾向。轮到时,他从始至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。蒋介石问他:"你觉得我这个校长怎么样?"只是实事求是地回答:"校长治校很有方法。"这种不阿谀奉承的态度,让蒋介石十分不悦。

 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蒋介石眼中"不会有出息"的学生,后来却成了黄埔军校最杰出的将领之一。1934年,他统领着红四方面军,在川陕根据地开创了一片新天地。当地群众至今还记得,这位指挥员从不摆架子,经常和战士们住在一起,吃在一块。

  人们常说,是个"另类"的黄埔学生。他既有文人的细腻,能写一手好字;又有将帅的气魄,善于运筹帷幄。更特别的是,这位将军还有一手好针线活,这为他后来设计红军军装埋下了伏笔。

  1933年深秋,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变革。此前,由于物资匮乏,方面军的战士们大多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,有的是缴获的军服,有的是老百姓的便装,唯一统一的标识就是一条红飘带或红袖章。

  这种情况在一次战斗中暴露出了严重问题。在攻打某城时,由于战士们衣着各异,导致部队在夜战中难以分辨敌我,险些造成误伤。事后,召集军需处开会,提出必须设计统一的军服。

  当时的军需处提出了几套方案,但都存在很多问题。有的太过复杂,不适合大规模生产;有的样式太像军服,易引起混淆;还有的用料太多,超出了根据地的生产能力。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,拿出了一张自己画的设计图。

  这份设计图纸上的军服样式简单实用,最特别的是他独创的口袋设计。战士服装上衣设计两个口袋,干部服装则是四个口袋。解释说,这样设计既能满足实际要,又不会造成太大的等级差距。

  为了试验这套设计的实用性,先用粗布亲手裁剪了一套。他让一名干部和一名战士分别穿着新军服执行任务。一周后,两人反馈说这套军服很实用。战士说两个口袋刚好够装子弹和简单用品,而干部则表示四个口袋可以妥善安置文件、地图等物品。

  经过实践检验,红四方面军开始大规模制作新军服。当地群众纷纷支持这项工作,有的送来布匹,有的主动帮忙缝制。很快,整个方面军就换上了统一的新军服。

  这种设计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。在战斗中,敌人往往会重点狙击军官,但红军的军服看起来区别并不明显,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保护了指挥员的安全。同时,这种设计也体现了红军主张官兵一致的作风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在设计军服时格外的注意了一个细节:所有的衣扣都采用了暗扣设计。这是因为他在之前的战斗中发现,亮扣子在阳光下容易反光,可能暴露目标。这个看似微小的改进,却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  红四方面军的这套军服很快在其他苏区引起关注。有些部队派人专程来学习,并在自己的部队中推广类似的设计。这种实用而富有特色的军服设计,为后来新中国军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  1949年初,在北平和平解放后的第三天,一场特殊的会议在举行。会议的主题是讨论人民统一军服的设计的具体方案。当时,各大军区的军服仍然不完全一样,有的沿用红军时期的样式,有的采用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款式,还有的接着使用解放战争时期的服装。

  在这次会议上,提出了自己的建议。他拿出了一套改良版的军服设计图,这套设计保留了红四方面军时期"干部四个兜,战士两个兜"的基本特征,但在细节上做了多处改进。例如,他建议在领口处增加立领设计,这样既显得庄重,又便于佩戴领章;同时,他还建议在肩部加装肩章托,便于识别军衔。

  1950年春,军委后勤部召开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军服设计评审会。会上展示了来自全军各部队的十几套设计的具体方案。其中有一套设计引起了与会者的关切:这套军服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,增加了帽徽、领章等标识性配件,并对面料和剪裁做了优化。

  为了检验新军服的实用性,军委决定在北京卫戍区进行试穿。试穿期间收集到许多实用性意见。有的官兵反映夏季军服太厚,有的提出携带装具时衣服容易磨损。后勤部门依据这些意见,对设计的具体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。

  1951年,新中国第一套统一的军服正式定型。这套军服保留了"四个兜两个兜"的传统,但在用料和工艺上有了很大提升。军服采用了优质棉布,在重要部位采用双层加固,纽扣也改用了耐用的树脂材料。

  这套军服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也有不少故事。当时,全国主要的军服生产基地设在天津。为了确认和保证军服质量,多次到工厂察看。有一次,他发现一批军服的领子缝制不够牢固,立即要求返工。他对工人们说,这不仅关系到军容军貌,更关系到实战需要。

  军服定型后,全军换装工作随即展开。由于当时物资紧缺,换装工作采取了分批进行的方式。首先是前线部队和首都警备部队,然后是后方部队。在换装过程中,许多老战士主动要求把自己的新军服让给前线部队,自己继续穿旧军服。

  新军服的统一,不仅改善了的军容军貌,也为军队正规化建设打下了基础。特别是"四个兜两个兜"的设计,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军服改革中。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,却包含着中国人民特有的军事文化和制度传统。

  1952年春节,在城楼举行的阅兵式上,整齐划一的新军服第一次出现在国人面前。观礼台上的看着列队通过的部队,这些穿着统一军服的官兵,正是他多年前那个设计理念的最好体现。

  1965年,随着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推进,军委决定对军服进行改革。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是:既要适应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,又要保持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。在这次改革中,"四个兜两个兜"的设计再次得到保留和发展。

  这次军服改革的筹备工作早在1963年就已开始。当时,全军成立了军服改革设计小组,成员包括被服专家、纺织工程师和一线部队代表。设计小组先后走访了陆海空三军数十个部队,收集了大量实际需求。

  在一次调研中,设计小组发现海军部队在执行任务时,经常需要携带专业工具和技术资料,原有的口袋设计已经不能够满足需要。但如果简单增加口袋数量,又会影响整体美观。最后,设计人员采纳了一位老军人的建议:在保持外观不变的前提下,将原有口袋加深加宽,并增加了内兜设计。

  陆军部队也提出了新要求。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,官兵们经常需要携带各种技术手册。设计小组在征求意见时,一位坦克连的连长说:"现在作战离不开技术资料,但翻找资料时总是很不方便。"于是,设计人员在干部军服的四个口袋中,专门设计了一个适合放置技术手册的大口袋。

  空军的特殊需求则体现在材料选择上。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,既要考虑高空低温,又要保证活动自如。设计组在保持原有口袋布局的基础上,采用了新型耐寒面料,并在关键部位增加了防风设计。

  1964年冬,军委组织了为期三个月的试穿工作。试穿部队包括边疆、海岛、高原等不一样的地区的部队。在试穿过程中,一个有趣的现象是:许多老同志关切新军服是否保留了"四个兜两个兜"的传统。当得知这一设计被保留后,他们都表示赞同。

  65式军服最终在1965年春节前夕定型。新军服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,在材质、工艺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。例如,采用了新型的耐磨面料,增加了防寒保暖层,还改进了缝纫工艺。尤其是在口袋设计上,虽然外观上仍就保持"四个兜两个兜",但在实用性方面有了很大改进。

  这次军服改革中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。在讨论新军服设计的具体方案时,有人建议取消"四个兜两个兜"的区别,认为这样做才能够体现更高程度的平等。但最终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。一位参与决策的老同志说:"这个设计不是等级观念,而是实际需要,这是徐帅当年留下的好传统。"

  随后的换装工作在全军有序展开。为了节省本金,军委要求各部队按照"旧的不换,坏的先换"的原则来更换。到1966年底,全军基本完成了换装工作。这套被称为"65式"的军服,成为了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。

  1985年,随着部队建设的深入发展,军委再次启动了军服改革工作。这次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:在保持"四个兜两个兜"基本特征的同时,根据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进行创新。

  改革伊始,军委专门成立了军服改革领导小组。领导小组首先对20年来65式军服的使用情况做了全面调研。调研发现,虽然65式军服基本适应了部队需求,但在某些方面已经显现出不足。例如,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,官兵们需要携带更多的专业器材,原有的口袋设计逐渐不敷使用。

  1986年春,在北京举行的军服改革研讨会上,来自全军各部队的代表提出了许多建议。其中,某装甲师的参谋长建议在保持四个外口袋的基础上,增加隐形内袋,用于存放电子设备。这个建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认同。

  同年夏天,军服设计院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的工作:他们邀请了多位在世的老红军和老八路代表,请他们讲述军服演变的历史。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特别提到,"四个兜两个兜"的设计不仅实用,更承载着革命传统。这次座谈为新军服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。

  新军服的设计工作持续了近两年。设计人员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,采用了多项新技术。比如,在面料选择上,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,既保持了挺括的外形,又提高了透气性和耐磨性。在工艺方面,引入了计算机辅助裁剪技术,提高了制作精度。

  1987年冬,军委组织了大规模的试穿工作。试穿范围有了各军兵种、各类气候区的部队。在西藏某高原部队的试穿中,官兵们发现新设计的隐形内袋特别实用,既能存放电子设备,又不影响整体外观。

  1988年初,新军服正式定型。这套被称为"87式"的军服,在外观上仍就保持了"四个兜两个兜"的传统特征,但在功能性上有了很大提升。比如,干部军服的四个口袋采用了新型结构,能够容纳更多现代化装备;战士军服的两个口袋也进行了改良,增加了防水层。

  在换装工作中,一个有趣的细节是:许多老同志专门来看新军服,他们关切"四个兜两个兜"的设计是否得到了保留。当看到这一传统得以延续时,他们都表示赞同。一位老战士说,这个设计见证了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。

  到1989年底,全军基本完成了换装工作。新军服不仅改善了官兵的着装条件,也为部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尤其是在之后的实战化训练中,新军服的各项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。

  2007年,军服又经历了一次改革。这次改革在保持"四个兜两个兜"传统的同时,逐步提升了军服的科技含量。新型军服采用了智能面料,增加了防辐射、防静电等功能,但外观上仍就保持了这一特有的设计元素。这种设计一直延续至今,成为人民军队的一个独特标识。

上一篇:魔兽国际p2阶段还未开这个资料现已提价

下一篇: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赴泰开展科技计划项目验收与工作调研